海月二十篇

 资讯中心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11-19 10:36
      唐肃宗乾元元年,年迈的王维,因看到时局动荡,仕途艰险,便有了隐居之心。他四处寻访,终于在终南山脚下,找到一处寂静的院落,随即令匠人在原有规模之上,重新扩建和修缮了新的住所。

 

庭院外青山碧水,日升日暮,看淡了官场生活的王维,最喜欢做的,就是每天在庭前赏赏花,看看云,听听潺潺的流水声,从此怡然自得,过上了他半隐居半做官的惬意生活。

 

这个地方就是他后来诗中提到的辋川别业,现代都市人说起理想生活的样子,还常常以它为蓝本。

 

 

 

○ 辋川别业局部图

 

 

通达四面,贯穿八方

 

 

1897年,瑞士驻天津领事馆的领事乔和,专程来到北戴河海滨,当时,北戴河海滨在天津已极富声誉,是当时上层社会公认的休闲度假天堂。

 

乔和到北戴河海滨的目的,就是要在当时中国这个“上层社会”休闲度假之地、外交人士云集之处,搜寻一方风水宝地,作为女儿8周岁的生日礼物。

 

据说,乔和走遍北戴河的山山水水,最后才相中了瑞士小姐楼所在的地址,她怕女儿思念家乡,于是按照瑞士风格,为她建了这栋瑞士小姐楼。

 

 

 

○ 瑞士小姐楼

整个建筑内房屋共20间,外门8个,每间房子相通,取“四通八达”之意。楼属二层建筑,中间是小楼,周围的空地种满了从瑞士移植过来的各种名贵花草,四周都有外廊,作为二十世纪以来极富盛名的私人住宅,瑞士小姐楼集休闲与舒适于一体, 闲暇时从二楼极目远眺,北戴河盛景尽收眼底。

 

 

 

○ 北戴河

 

 

一草一木,都是时间的沉淀

 

 

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梅兰芳,离开北平寓所,全家搬到了上海。

 

他用会说话的眼睛,为家人觅得一处别墅居所,这就是今天的思南路87号。

 

它是一栋四层花园洋房,顶部较平缓,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,感觉十分明快,楼房前有个颇大的花园,梅兰芳常在园中散步、吊嗓子、跑圆场。在思南路居住期间,梅兰芳排演了《抗金兵》《生死恨》等戏。 

 

“虽不豪华却颇为温馨的小楼前,总是栽有不少花卉草木,前庭则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,透着悠闲与舒适。”

 

 

 

○ 思南路87号

独具慧眼的梅兰芳,选择将其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岁月,留在了这别墅里。别墅对他而言,是家人温馨的住所,更是光芒人生的沉淀之处。

 

 

见证历史,再被历史见证

 

 

1945年年末,在上海的黄浦江畔,一艘轮船驶入码头,船上下来的是一群美国新闻处的职员,他们要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。

 

政府将溧阳路的一栋洋房,指定给了其中一部分中国新闻从业者居住。大名鼎鼎的译报部主任金仲华,就在这儿,写下了著名的《战后国际问题研究大纲》系列文章。

 

虽然文章十分犀利,一针见血,但是写文章的屋子却很温情——整个建筑正立面采用拱券式外廊,四坡是歇山式屋顶,红色的瓦屋面上设有老虎窗,清一色清水青砖的墙面,嵌着红色的砖带,郭沫若也曾住在这里,与友人闲谈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栋建筑的欣赏与喜爱。

 

时代再变迁,建筑带给居者的陪伴和温暖,永远不变。

 

 

 

○ 金仲华旧居

融信认为,建筑,不是冰冷的材料堆砌,而是自然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文明的集合体。是在保证充足的绿化和优渥的自然环境情况下,又能将现代便捷生活融入其中的生活综合体。

 

在资源观,产品观,文化观和生活观的指导下,海月系倾力打造低密住宅,致力于营造当代趋势之下的东方人文社区,与中国共融,与时代共融。

 

我们将海月系的价值体系总结为四大类,20条价值主张,即为海月二十篇。

 

 一.资源观 
 
 低密和共享
 

 

1. 择址所在城市的山河湖海、古建地标及周边区域,占据不可复制的人文或自然资源,成为项目恒久的价值标签; 

 

2. 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文明的集合,既保证充足的绿化和优渥的自然环境,又能将现代便捷生活融入其中;

 

3. 尊重每一寸土地,尽量在保持土地自然及人文原貌的基础上,融入现代物业设施,拉近人与土地的距离,还原生活本真;

 

4. 扩大人均资源占有率,追求更大的人均绿地面积,更高的公共空间及设备的可使用频率,保证物业服务达到率更高;

 

5. 遵循资源平等共享原则,公共资源不分高低配,强调所有居者可相对更公平地分享区资源,并从中获益。

 

 

 

○ 福州·海月江潮效果图

 

 二.产品观 
 
 建筑美学和流动园林
 

 

1. 中为体,西为用,整体建筑在现代形制基础上,蕴藏中国传统建筑精神,创建东方人文建筑美学,提升审美趣味;

 

2. 提取中国经典建筑元素,并加以改造和创新,通过细节的融合与点缀,精准表达中国古典建筑之美;

 

3. 社区的景观营造取法自然,营建大尺度景观模块,不作纷繁的修饰和堆砌,注重场景力打造及场景与场景的互动;

 

4. 溯源中国传统进出礼序,通过景观规制的营造,重现旧日风范,完成礼序空间的当代表达;

 

5. 在认真考量实际生活所需的基础上,引入智能人居科技,从室内到室外,配置多重智能科技系统,革新人居体验;

 

6. 通过在社区内营造艺术装置、组织艺术活动及提升建筑本身的艺术造诣,营造社区整体艺术氛围,培育居者艺术精神;

 

7. 在公区及室内的空间功能设定上,预留灵动可变空间,可根据业主需求和家庭成长变化,定制空间功能;

 

8. 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,从建造规划阶段使用低消耗、高耐久、可再生材料做起,营造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和社区文化。

 

 

 

○ 温州海月清风效果图

 

 三.生活观 
 
 寻找生活意趣
 

 

1. 从公区到室内空间,保留私密的个人领地,从社区的半封闭式卡座、带书房的主卧套房等体验私密性和个体性;

 

2. 给予客户“成长性”更多欣赏和尊重,为客户量身定制满足其不同成长阶段需求的软硬件;

 

3. 打造精致的物质品质感,更追求丰盛的精神生活观,提倡居者表达并分享自己的人文精神、思想和情感,提供互动交流、资源共享的多元社交平台;

 

4. 不断发现生活的小趣味,在诗情画意的奢适人生里享受慢生活节奏,营造远离喧嚣的隐逸感。

 

 

 

○ 海月平江效果图

 四.文化观 
 
 重塑文化自信
 

 

1. 兼顾中式审美与现代审美,重塑传统文化的自信,超越时代趋势,引领现代审美风潮;

 

2. 追溯中国传统的街巷邻里关系,重拾传统的街巷文化,营造开放互动、自由舒适、邻里情长的生活氛围;

 

3. 创造人与人、人与城市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更多“链接”,将城市的自然、人文、社科、旅居、教育、交通等资源进行有效连接。

 

 

 

○ 福州·海月江潮效果图